首页 全民抗汛 正文
用血肉之躯 筑起生命堤坝 ——追记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一车间主任李大苟
来源:郑州晚报  时间:2021-08-28 10:58  

初秋时节,登封市告成镇颍河两岸,拉土清淤,整修道路,各种工程车辆来回往返,处处在加紧灾后重建……而颍河北岸仅一墙之隔的登电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内,仍是一片残墙瓦砾。

“在听到李大苟牺牲的消息时,我们都不敢相信。”8月19日,距离那场雨灾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但回忆起事发一幕,登电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职工郑志宏仍然悲痛不已。

李大苟,男,1971年9月出生,登封市告成镇隔子沟村人,生前任登电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合金一车间主任。7月20日凌晨2点左右,滂沱大雨致使颍河水位暴涨,见情形危急,李大苟立刻带领工友用备用沙袋加固厂区围墙,就在此时,暴涨的河水突然倒灌,冲倒围墙,瞬间将李大苟吞没……


搏击洪流的勇士

镜头倒回7月19日,一场打破当地历史纪录的特大暴雨突降登封,雨水汇入颍河,洪水漫过河堤,冲击着铝合金有限公司的围墙,整个厂区岌岌可危。

“汛情就是命令!”

晚上8时许,李大苟到厂区外围沿线察看水位情况,此时,颍河已超过警戒水位,上涨到厂区围墙根基上。

“这段围墙必须得加固,要是洪水漫进厂里就麻烦了。”发现情况后,李大苟以最快速度叫上十几名工人开始往厂区院墙周边递运沙袋,加固围墙根基。

“当时水势特别大,大家心里都很害怕,但大苟一直鼓劲我们要坚持住,加快速度,堵好围墙。厂区安全了,我们全厂的工人也就安全了。”当晚和李大苟一起参加防汛的袁喜亭说。

尽管李大苟的年龄最大,可他一直抢在最前面背运沙袋。同时,公司也启用了3台水泵向外排泄雨水。

7月20日凌晨2时多,凶猛的洪水将围墙冲垮后汹涌冲入厂区,而离决口最近的李大苟也瞬间被洪水卷走。“河水将院墙冲垮了,整个厂区也是一片汪洋,因为水太大,大家却无法相救……”袁喜亭泣不成声。

喜欢钻研的“发明家”

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大苟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从基层电解工逐步钻研学习,先后担任小组长、工区长、车间副主任、主任等职务,曾多次被评为登电集团和永登铝业岗位标兵、劳动模范,先后9次获得技术创新能手、优秀科技成果奖励。

李大苟是大家口中的“能人”,提起他,工友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在公司的一个延长换极周期技术攻关项目中,李大苟承担了这个项目的攻关研发,带队试验攻坚。在40摄氏度的高温车间里,一次次研发试验。“那段时间,李主任的工作强度可以说是平时的几倍,他的衣服就没干过,总是湿淋淋的。”和李大苟同一个车间的副主任李学勤说,只要开始工作,他根本就停不下来。就这样,经过数十次试验和论证,李大苟成功地将阳极高度由600cm加高至620cm,减少了电解槽热量散失、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电费折算85万元。

作为生产车间一车间的主任,李大苟认真钻研工作中的每个问题,已渐渐成为一名“发明家”。“李大苟同志好学习、爱钻研,也是公司里的研发技改标兵。凡是公司交给李大苟的工作,他从不推托,总是第一时间就能完成。”公司副总经理李正涛说。

好较真的“严管家”

敢冲、敢干、负责心强,是领导、同事对李大苟的评价。

“大苟平时对工人们很和善,工作中却很严厉,还爱管‘闲事’,但车间里的100多号人,都对他是心服口服。”李学勤告诉记者,自1994年他与李大苟认识以来,在车间里每次见到李大苟,他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帮助别人,即使热得衣服都湿透了,也没有一刻闲下来的。特别是两人搭班合作以来,更是从李大苟身上学到了很多有影响、有价值的东西。

今年5月份,公司遭遇一次停电,这可把李大苟急坏了,车间内电解槽的铝液不能凝固,如果凝固,二次融化将再次增加成本。于是,李大苟只能采取措施加强保温,减少铝液散热。“当时天也比较热,加上电解铝的热度,车间的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但大苟不放心,愣是一直在车间来回巡查,停电7天,他几乎都没有出过车间。”李学勤说。

爱操心的好男人

在妻子韩会玲的眼里,李大苟是一个爱操心的好丈夫。他从不计较吃穿,但每天会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只要是工作上的事儿,他都是拼着命地去干,我当时就劝他别光冲,他就是不听。”说起丈夫牺牲时候的情景,韩会玲泣不成声。7月19日晚上11点,看着越下越大的暴雨,韩会玲担心李大苟的安全,就给丈夫打通电话。“他说他在厂里防汛呢,有点忙,回不去。”在叮嘱李大苟注意安全后,两人就挂了电话,没想到,这也成了夫妻俩最后一次通电话。“我们连一张全家福合影都还没有照过呢。”这成了韩会玲心里永远的遗憾。

在李大苟家的客厅里,一摞摞鲜红的荣誉证书和旁边的黑白遗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儿子李晓航的心里,父亲李大苟对工作的热爱多于对他和弟弟的喜爱。一年365天,父亲几乎每天都要上班,即使过周末,也要去车间转一转、看一看。

李大苟同志牺牲了,但他无私奉献、担当有为、迎险而上的精神,却永远定格在群众心中。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