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郑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扶贫扶志专场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时间:2020-12-29 15:00  

发布人:

裴保顺  郑州市二级巡视员

张宏伟  荥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史红立  新郑市辛店镇史庄村党支部书记

袁建龙  郑州报业集团驻登封记者站站长

主持人:

杨俊卿 郑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主任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15:00

主持人  杨俊卿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所以扶贫要先扶志,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扶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问题,坚持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郑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重点介绍我市扶贫扶志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郑州市二级巡视员裴保顺先生;

荥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宏伟先生;

新郑市辛店镇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史红立先生;

郑州报业集团驻登封记者站站长袁建龙先生。

今天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第一项议程由郑州市二级巡视员裴保顺先生致新闻发布词,介绍我市扶贫扶志工作整体情况;第二项议程记者提问。

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有请裴保顺先生致发布词。

裴保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首先,我代表郑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扶贫扶志行动指挥部,向大家表示欢迎和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2017年郑州市所有贫困村已达到脱贫标准,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为了防止存量贫困户出现“等靠要”思想、防止已脱贫户再次返贫、防止出现新的贫困户,我们在总结前期扶贫扶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委宣传部和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成立扶贫扶志行动指挥部,以181个贫困村为重点,面向全市农村组织开展扶志工作。指挥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指挥长,宣传、网信、文广旅、扶贫、民政、教育、发改、财政、文联、市属媒体等单位为成员,通过思想“扶志”、文明“扶志”和文化“扶志”等举措,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消极思想,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坚定致富信心、增强致富底气、提升致富能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双致富”。

一、突出思想“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巩义市涉村镇大南沟村的例子。大南沟村原来是个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以思想“扶志”为引领,一方面,强化基层党建,打造了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支部;一方面,狠抓政策宣传,向群众讲清讲透脱贫攻坚和鼓励致富政策,坚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再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提高他们勤劳致富的能力。通过努力,大南沟村不仅实现脱贫,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而且成为郑州市美丽乡村试点村。这些年,郑州市围绕思想“扶志”,深入开展理论宣讲,举办 “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宣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小康故事、脱贫故事,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决战决胜的信心。广泛开展媒体宣传,统筹市属五大媒体先后开设“脱贫攻坚进行时”“深化走转改·扶贫扶志郑州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专题专栏,以解读打好脱贫攻坚战政策措施和进展成效为切入点,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落脚点,主动设置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大对脱贫攻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郑州日报刊发《盛开的“香菇伞”脱贫的“幸运伞”》等文章,展现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倔强的第一书记》,讲述一批优秀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郑州电视台推出“摘掉贫困帽 戴上文明帽”系列报道,记录了昔日的一批贫困村,成功脱贫并创上文明村的巨大变化。市属各媒体聚焦自立自强脱贫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无臂羊倌”曹建新、“铁娘子”杨淑丽、“最帅水果哥”牛世权等身残志坚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贫困群众宁苦干、不苦熬,坚定信心、奋力脱贫。

二、突出文明“扶志”,弘扬时代新风

这方面,新郑市辛店镇史庄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会儿要专门介绍他们的做法,在此我不赘述。近年来,郑州市围绕文明“扶志”,建好文明实践中心。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式,扎实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明确工作进度,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所有区县(市)挂牌运行;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全国试点县(市)的乡镇文明实践所全覆盖;2020年8月至2021年底,全市所有区县(市)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全覆盖。建立工作机制,发挥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县乡村三级贯通、协调有力的阵地体系,实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向基层群众宣讲传播科学理论,为群众提供针对性服务。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全市1600多个行政村开展了孝善敬老活动,98%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村规民约》。通过制定出台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等措施,明确了办理红白事的标准,从源头上解决一些群众好面子不顾“里子”的问题,引导群众树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观念。持续开展文明创建。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以及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少年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在全市所有乡(镇)村实行 “星级文明户”认领制,引导群众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乡村行”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健康、送技术、送法律等志愿服务活动10700余场,受益群众81万余人次。挖掘各地历史名人和民间文化,先后在454个村庄建设文化墙89000余平方米。

三、突出文化“扶志”,丰富精神生活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中牟县狼城岗镇北堤村的例子。北堤村原来也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他们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富有乡土气息的踏青赏花、西瓜采摘、苹果采摘、垂钓比赛等文化活动,在丰富本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吸引周边市民前来观光体验。现在北堤村不但成功脱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这些年,郑州市围绕文化“扶志”,建好农村文化设施。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看戏、读书等文化权益。截止目前,我市共建成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11个,除部分拆迁安置村外,实现现有行政村全覆盖。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把“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等演出活动与扶贫扶志工作相结合,向贫困村倾斜,优先安排到贫困村演出,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业院团的精彩大戏。2020年共举办演出1200场次。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指导文艺院团创排了豫剧《金秋》《老栗树》、大型现代扶贫戏《春暖乱石坡》、音乐快板《扶贫攻坚惠民心》、情景歌舞《一个都不能少》等接地气的文艺节目,有力鼓舞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持续推进以区县(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图书馆分馆191个。不断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水平,全市2242家农家书屋累计配备图书84万册,注册开通数字农家书屋平台803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持续开展思想“扶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开展文明“扶志”,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开展文化“扶志”,增强农村群众精神“获得感”。以实际行动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主持人 杨俊卿

谢谢裴先生详实介绍我市扶贫扶志工作情况。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结合发布内容,就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通报下所在媒体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香港经济导报:张部长,您好。一个先进典型往往能带动周围的一群人,请您介绍一下,荥阳市在脱贫攻坚中,是如何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带领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

 

张宏伟

谢谢你的提问。扶贫先扶志,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是扶贫扶志的一个重要举措。2015年以来,荥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修身行善,明礼守法”全民行动,依托这样一个道德实践活动,不仅选树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模范,同时也发掘了一大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比如,有新型农民“土地保姆”李杰,有“三退低保”的“无臂羊倌”曹建新,有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贫困户刘学文,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村支部书记郑兴旺等。

这些典型人物不仅为荥阳市脱贫攻坚战线的干部群众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坚定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最重要的是提振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比如李杰,被评为“全国合作社示范带头人”“全国合作社优秀辅导员”,曾作为基层农民代表,到中南海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李杰2011年返乡创业,联合6家农户成立合作社,探索出一套适合大田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的高产创建模式。在荥阳市50个行政村建立了“农业生产要素车间”,为农民直接提供“农资、农技、农机、烘干、收储”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合作社2016年陆续辐射到鄢陵、兰考等6个县,采取“全程土地托管”的模式,带动农户14000户,仅在兰考县红庙镇就带动贫困户1600户。通过对李杰这一典型的宣传,激励了许多贫困户踏踏实实干事创业、发家致富的信心,李杰也成了许多农民心中的明星。比如曹建新,他上肢残缺,却不甘向命运低头,主动三次退低保,不仅靠养羊脱了贫,还带领其他贫困户一同创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曹建新的事迹在贫困户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感染和鼓舞了很多人。在2018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现场,一名聋哑观众用手语表达了曹建新对他的影响:“在网上看到您的视频,很受鼓舞,您说靠自己的努力才是最踏实的,我也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我靠自己的努力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有汜水镇东河南村人称“刘罗锅”的刘学文,他背弯人不弓,自考焊工资格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走出了贫困,而且还赢得了爱情,实现了家庭事业双丰收。再比如崔庙镇郑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郑兴旺,他所在的郑岗村位于荥阳南部山区,原先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喝的水是水窖收集的雨水,因为水窖建在低洼处,雨水顺着山道往下流把羊屎蛋儿也带到了水里,村民便自嘲为“羊屎蛋儿水”。 郑兴旺上任后筹资50万元,修通了村组道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又打了一口400米的深水井,让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郑岗人喝“羊屎蛋儿水”的历史。解决出行、饮水两个难题后,郑兴旺又把目光转向了发展产业上,他“靠山吃山”,发展柿子产业,带领群众连片种植柿树230余亩,累计15000余株,制作的“郑岗柿子”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甚至吸引到文莱国客商的订购。路通了,水甜了、手里也有钱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在郑兴旺的带领下,现在的郑岗村不但甩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拔掉了穷根,还成为荥阳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先进村。

对于以上先进典型,我们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同时在市属媒体开设“脱贫攻坚”专栏,宣传报道他们的事迹,宣传报道各乡镇脱贫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选树先进典型,讲述典型人物故事,引导贫困户真正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主动脱贫”再到“我要致富”的思想转变,进而通过政府帮扶及自身努力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谢谢!

中原网:史书记,您好。史庄村不但成功脱贫,而且还创上了市级文明村。我们想了解,你们是如何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史红立

谢谢你的提问。2013年,我们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那时候,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户生活没着落,村容村貌脏乱差。为了脱贫致富,村里确定产业项目、规划发展路径,相继建成了小米加工车间、粉条加工车间、史庄大食堂、大型集约化养猪场、蔬菜大棚。同时,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推进物质精神“双脱贫”。如今,史庄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2015年,我村实现脱贫摘帽,2016年实现全面脱贫。2018年,被表彰为“郑州市文明村”,2020年,获得省级卫生村、河南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荣誉称号。我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阵地

2019年村里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村史馆,馆内展陈的是村民自发捐赠的生活老物件,有老式手电筒、锄头、镰刀、录音机等等,为的就是留住村子的历史、留住村民的乡愁。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一墙一文化、一墙一主题、一墙一风景”的标准,打造了3000平方米手绘“文化墙”。 通过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图,把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等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村民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今年,我村又投资38万元建成史庄村特色党校,利用这个平台,共承接、开展培训20余期,既有技能培训,也有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累计培训20000余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扬新风

我们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和村民议事会等平台作用,将严禁滥办酒席、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纳入村规民约,减轻群众负担,使贫困家庭卸下“人情包袱”。另外引导村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善村庄环境。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和思想教育,树立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正确导向,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让脱贫者得荣誉、受尊重,让“懒汉”没面子、坐不住,引导农村群众根除“等靠要”思想,形成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三、树典型

我村注重身边典型的挖掘工作,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引领文明新风。把“好媳妇”“好婆婆”“五美庭院”等评选全部纳入“乡村光荣榜”评选活动,涌现出了精心照顾生病婆婆的“好媳妇”王俊梅、把家里整理的井井有条的“五美庭院”户袁金卫、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十星文明户”史卫民等50余名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讲述先进事迹,在全村形成人人争先进、家家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今年,我村按照“三带两转一提升”(干部带领、党员带头、群众带动;转变创建方式、转变结果运用;提升群众文明创建参与度)的整体思路,启动星级文明户认领工作,经过村民自评、小组考查、村级认定等环节,确定星级并集中公示,认领评选结果同村民的荣誉、积分挂钩,实现创建方式由“评选制”转变为“认领制”。目前,315户村民已经有186户进行了认领,形成了全村广泛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良好局面,群众的参与热情得到激发,我们村现在人人争当文明户、家家争创“十星级”。

谢谢!

大公报:袁建龙老师,您好。您坚守基层一线,是郑州市脱贫攻坚历程的见证者。请问,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的改变,有哪些感受和故事可以分享?

 

袁建龙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作为一名登封驻站记者,多年来在一线见证着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也常被曾经的贫困户身上的奋斗精神所感染,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身边的脱贫故事。

故事一:养兔,让“贫困户”成为“扶贫户”

2018年12月,我见到牛洪涛夫妇时,他们正在拌饲料、喂兔子、清兔舍。他的妻子说,两年来,每天不到六点就起来干活了。 

“通过帮扶,我深刻认识到,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虽然我是只‘弱鸟’,但我有志气和信心来摆脱贫困。”牛洪涛一番话让我敬佩不已。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牛洪涛贷款5万元,建起了兔舍,依靠35只种兔,这个爱学习爱钻研的“新型兔司令”,通过自繁自养踏上脱贫之路。 

“养兔收益稳定,来钱快。”牛洪涛给我算起了“养兔账”——一个月能收入万把块。牛洪涛的发家着实让村里的贫困户“眼红”了一把,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本村及邻村有五六十户村民也开始养殖肉兔。

采访当天,牛洪涛告诉我了一个好消息:他刚签订了肉兔收购协议,乡亲们养殖的兔子再也不愁销路。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牛洪涛现在利用兔粪种植了5亩梨树,走上了养种一体化的致富道路。如今,牛洪涛的大名传遍乡邻,不仅自己脱了贫,而且带动村里60多户村民依靠养兔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从贫困户到“扶贫户”的蝶变。2019年,牛洪涛还被评为“登封市脱贫攻坚十大先进人物”。

故事二:从“三卫书屋”到文化大讲堂

在登封市大金店镇毕家村有一个“三卫书屋”,这个“三卫书屋”不但是村里留守儿童放学或假期写作业看书的地方,而且还成了毕家村干部群众学习传统文化和各项技能的“文化大讲堂”。 

2004年3月,王三卫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重病之后,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妻子在苦撑半年后与他离婚,家里只剩他和四岁的女儿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用王三卫自己的话说,当时一个年富力强的28岁小伙活成了82岁的老头子。 

就是这样一个面对生活几乎绝望的男人,没有被疾病和困苦所压倒,反倒重拾起对生活的自信和希望,拿起书本,在教育女儿的同时,自己也开始阅读,在苦难面前书籍和孩子总会带给他希望和温暖。

2015年,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他办理了医保和大病补充保险,经过手术,弯了多年的脊梁重新直起来了。

“党和国家对我这么关怀和照顾,现在不用为生活发愁,我也想为社会做些贡献。”王三卫说。看到村里留守儿童放学后没地方去且无人辅导作业,王三卫想到要建一个农村图书室,于是他腾出自家屋子,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配备了一些图书,在自家创办了一个“文化大院”,村两委和工作队还将这个文化大院命名为“三卫书屋”。 

扶志气、扶观念、扶信心、扶视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每月会根据群众的需求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开展“文化大讲堂”活动,为群众普及文化知识,传授专业技能。

曾经无所事事的贫困户郑振北在参加几次《文化大讲堂》后深有触动,主动找驻村工作队帮助介绍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郑振北第一件事就是喜滋滋地给76岁的老母亲买了一箱纯奶,喜极而泣的老母亲逢人就夸:“俺孩子变勤快了,能挣钱了,俺再也不愁了!”郑振北家现在不仅添置了新家具、购买了电视,洗衣机等,而且还养了几百只鸡,家中生活越过越好。 

故事三:打通经济和民心的扶贫路

去年初,登封市东华镇党委委员不断提到“路书记”的扶贫路。“路书记”是谁?怎样驻村扶贫?带着这些疑问,2019年1月21日,我来到隐士许由洗耳泉畔的刘庄村。刘庄村地处箕山顶上,山岭沟壑,石厚土薄,常年缺水,羊肠小道常年阻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

“路书记”其实不姓路,名字叫雷建坤,是驻村第一书记。“路书记第一次来俺家,我说话很难听,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贫困户廖五索提起“路书记”,肠子都悔青了。

要想富,先修路。雷建坤说,因为路不好,2018年老廖的爱人走路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老廖又是个残疾,不会动,没少作难,是雷建坤自己开车跑前跑后照料。这次事件改变老廖对驻村工作队的看法,也加快了“路书记”修路的进程。

在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雷建坤走遍了刘庄的56个自然村的每条路,整修了连接自然村之间3000多米的水泥路,而且还积极帮助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由此得了个“路书记”的称号。

在整修道路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调研,邀请相关部门实地考察,以登封市东辉茶业有限公司和箕山旅游开发项目为引领,积极引导贫困户土地流转和发展桑叶种植,村民开始走上产业发展之路。

我给大家说一组数据:规划建设村广场和基础设施,绿化、亮化道路3400米,实现全村主干道照明全覆盖;改建村委及爱心超市、村级卫生室;为四户贫困户修缮房屋;新建了花椒树、果树采摘园100亩,箕山隐耕文化农庄也将投入运营…… 

如今的刘庄村,在驻村工作队的思想引导和产业帮扶下,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乡亲们铆足干劲努力拼搏,已开始奔向乡村振兴的道路。

经过这么多年深入基层群众中采访,我切身体会到脱贫攻坚不仅解决了百姓生活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弘扬了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时代奋斗精神,激发了老百姓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内生动力。今后,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在基层挖掘典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百姓致富故事,宣传好乡村之美,村民生活之变。

谢谢!

主持人 杨俊卿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现场提问就到此为止,如果还有其它问题了解,会后与工作人员联系,可进行深入采访。

媒体朋友们,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与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是拔掉穷根、消除贫困的根本之策。在此,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我市扶贫扶志工作,不断挖掘我市推动扶贫扶志工作的经验成果,生动讲述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时代故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最后,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党政机关网站标识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
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