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刘大全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鸿勋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严 波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史向阳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李晓玲 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
李红轩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时间:2025年1月23日(星期四)上午10:00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李红轩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1月2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郑州市国土空间作出了全局安排,《规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也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今天,我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规划》出台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全先生;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鸿勋先生;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严波先生;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史向阳先生;
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研究院院长李晓玲女士 。
首先,请王鸿勋先生介绍《规划》相关情况,请!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鸿勋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郑州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媒体长期以来给予郑州市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5年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下面,我简要介绍《规划》的相关情况。
一、编制背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郑州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悉心指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规划》编制,整体谋划构建郑州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一)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国务院批复明确,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批复要求,郑州要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郑州篇章。
(二)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
《规划》以“国家中心城市,华夏文明古都”为目标愿景,构筑黄河流域更绿色安全、更高效开放、更健康活力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到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高效开放的枢纽门户、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城、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绿色韧性的人居典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三)明确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由郑州市主城区(以下简称“主城区”)、郑州航空港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两大区域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把握安全发展的空间底线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成果,到2035年,郑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83.1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47.0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74.69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4.1亿立方米。
(二)统筹多向链接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强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宏观引导,加强郑州都市圈跨区域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合作共建,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构筑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基于我市自然地理格局,以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建以“五片融合、一带一区、双核三轴”为引领,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四)优化引领战略功能的中心城区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特大城市转型发展,完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主城区、航空港区融合发展,共同构建高品质中心城区。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配置,形成覆盖全域、全民共享的城乡公共服务格局,保障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合理布局,严格管控城市生态隔离廊道,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五)以空间优化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全面强化创新空间用地保障,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市域创新网络,“一带”即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一核”即培育中原科技城,“双翼”即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多点”即依托郑州高新区、金水区、航空港区、经开区等重要技术创新中心,汇集各类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新增产业空间重点向航空港区、经开区扩展片区、高新区扩展片区布局。
(六)构建高效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和提升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铁路枢纽,强化郑州国际陆港功能,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将郑州市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七)筑牢保障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空间
强化全域风险防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全面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流域防洪排涝功能,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规划》是郑州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下一步,郑州市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将空间蓝图转变为现实图景。《规划》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郑州篇章。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李红轩
接下来,是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
顶端新闻记者
《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近期获国务院批复,请问《规划》是如何落实国家及河南省对郑州市的战略要求的?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大全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对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表示热烈祝贺!这是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标志性事件。《规划》认真贯彻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从多个方面做了具体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生态共保和发展协同。《规划》站位全国大局,通过发挥郑州市区域增长极作用,加强流域城市合作,协同黄河中下游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建设沿黄文化旅游带,打造城镇化推进与产业创新高地,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带动中部地区全面开放和加速崛起。《规划》探索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合作路径,推动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科技教育、商贸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郑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
三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当好“国家队”要求,促进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规划》着力支撑郑州建设中心城市,强化城市核心带动功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高效协作与结构升级,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四是贯彻落实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要求,提升整体竞争力。《规划》重点提出加快郑开同城化发展,推进郑州航空港区提质和郑许一体化发展,打造郑(港)汴许主引擎,引领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强化郑州与洛阳、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发展廊道联动培育,推动产业集群在都市圈优化布局,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五是贯彻落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要求,努力开创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双赢新局面。《规划》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及洪涝风险控制线等各类空间底线,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探索形成保护和发展协同共生新路径。
六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规划》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保障适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空间体系;布局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乡生活圈,建设便利共享、活力多元、美丽宜居的幸福美好家园。
《规划》是郑州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本遵循,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持续关注、支持郑州做好《规划》实施,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谢谢!
中新社记者
本轮《规划》提出要构建以“五片融合、一带一区、双核三轴”为引领,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严波
谢谢您的提问。《规划》提出构建以“五片融合、一带一区、双核三轴”为引领,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五片融合”:是指以区域特色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核心构建的中牟平原高效现代农业区、新郑和新密中南特色农业生产区、荥阳沿黄生态种养区、巩义浅丘高效农业种植区、登封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区这五个片区融合的我市农业空间格局,目的是为了拓展农产品多样化生产空间,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农业效益和农业竞争力。
“一带一区”:是指保护由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带、嵩山生态文化保护区组成的“一带一区”生态基底。目的是通过全面提升滨水生态空间质量,推动生态走廊功能释放,促进生态空间连接成网,努力形成高品质生态空间格局。
“双核三轴”:是指以主城区和航空港区为“双核”,共同构建承载核心战略功能的区域性中心。以区域交通廊道为支撑,构建陇海城镇发展主轴、京广城镇发展主轴、机登洛特色城镇次轴“三轴”引领的城镇空间格局。
陇海城镇发展主轴由主城区、中牟组团、荥阳-上街组团、巩义组团及沿线城镇构成,主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功能,提升区域城镇整体发展水平。京广城镇发展主轴由主城区、航空港区、南龙湖组团、新郑组团及沿线城镇构成,重点推动主城区与航空港区联动,主要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功能,强化区域性经济要素集聚。机登洛特色城镇次轴由航空港区、新郑组团、新密组团、登封组团以及沿线城镇构成,重点加强城镇交通联系,主要是发展文化传承、旅游观光、生态体验等产业功能。
总的来说,构建“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举措。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实现区域特点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城镇快速发展与产业定位合理配置、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动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凸显区域空间特点与资源优势,充分考虑郑州市不同区域在特色农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五片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区”的规划旨在筑牢西部嵩山生态屏障,推进黄河沿岸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空间质量,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双核三轴”的布局旨在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构建不同类型不同能级的交通廊道,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城镇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力争快速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四是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城乡经济互动便利性,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谢谢!
人民网记者
请问本轮《规划》是如何保障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史向阳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我们在本轮《规划》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制造业空间,我从四个方面向各位简单介绍: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市,在中心城区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重点布局新增产业空间。
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十余个千亿制造业集群,扶持一批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高科技园区,明确保留一批亩均效益、环境效益好的乡镇园区。
通过中心城区引领、县区支撑、乡镇提质,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相互协调、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规划》至203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等产业用地,面积总量不少于400平方公里,力争达到450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产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
坚持把开发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严控开发区内工业用地性质改变和产业用地占比降低。
三、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全市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创新网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
产业创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立工业用地 全流程管理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盘活低效存量工业用地,积极推动低效工业用地和乡镇园区提质增效。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推行带“方案”出让“标准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推动项目高效落地。
央视网记者
如何优化郑州市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具体有哪些措施和项目来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和加强郑州产城融合发展?
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研究院院长李晓玲
谢谢您的提问。本轮《规划》在延续历版总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和省级战略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形成了“1个中心城区-7个近远郊组团-18个中心镇-26个一般镇”的四级体系。
其中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航空港区两大部分,共同承载城市核心功能。主城区重点承载区域科技创新职能,引领城市发展新动能集聚,提升高端服务能力,强化国际交往职能,构建品质宜居的活力城区。航空港区重点建设国际化枢纽、对外开放门户,建设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城,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培育中牟、荥阳至上街、新郑、南龙湖四个近郊组团,统筹好近郊组团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关系,强化生态隔离管控力度,共建防灾减灾救灾和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战略功能集群布局,实现连绵发展地区的空间协调有序。
形成巩义、新密、登封三个产业特色鲜明的远郊组团,重点突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加强沿黄河地区生态保护和伊洛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为先进制造、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发挥18个中心镇带动作用,提升26个一般镇宜居品质,支撑全域城镇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空间格局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个问题,本《规划》在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动主城区和港区功能统筹互补,共同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主城区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往中心,坚持创新引领,强化先进制造业集聚;航空港区定位为“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代化物流枢纽、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积极打造郑州新国际陆港、水港等核心平台。
二是引导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优化,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发展空间,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新增产业空间优先向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等地区倾斜。推进低效存量工业仓储用地转型升级,支持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
三是提高城市安全韧性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统筹考虑竖向设计、地下空间设计,全面优化空间布局和结构,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各类防灾减灾空间,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健全应急救援防护体系,完善避难疏散系统,提升生命线系统应急保障能力,为郑州的未来构建一个更有承载力、更有韧性的城市。
四是补短板、提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市级-区级-社区级”3级公共设施配套体系,市级公共设施服务郑州市及更大区域,区级公共设施服务本区,社区级公共设施服务15分钟生活圈。在此基础上,提高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辐射水平,布局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形成区域医疗中心、体育赛事举办中心、对外交往和会展博览中心等功能。谢谢!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李红轩
感谢李晓玲女士的回答。谢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后,与相关发布单位联系,深入采访了解。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郑州市建市以来,一共编制描绘了五版城市发展蓝图,我们今天介绍的《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第五版蓝图,也是“多规合一”改革后我市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这个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郑州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定位,明确了郑州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积极参与宣传报道,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解读,不断提高《规划》的社会知晓度,共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郑州篇章贡献力量。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感谢各位工作人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