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金融支持“六稳”“六保”总体情况
发布时间:2020-09-29 14:20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已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市委、市政府在疫情之初,即把强化金融要素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多措并举稳企业、保就业,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市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在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保监局、河南证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协调推进各项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市金融工作局采取加强协调调度,坚持靠前服务,出台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建立应急响应服务机制,推动企业挂牌上市融资等一系列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要素供给,强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着力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和受疫情冲击影响服务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六稳”工作、“六保”任务落实提供强有力保障。驻郑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支持政策,调整优化信贷服务供给策略,帮助企业共度疫情难关,在支持全市经济活跃度稳步加快回升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自身的逆势增长回稳。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679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GDP的12.5%;截至8月末,金融业税收完成80.4亿元,占全市税收的13.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77万亿元,占全省的45%,同比增长13.2%,存贷比达110%,前8个月新增贷款达2326亿元,占全省新增额的41%。在具体工作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政策落实统筹和激励引导。一是推进形成金融服务合力。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银企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金融支持,激励金融机构在思想观念、产品服务、存贷款增量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实现政银企同频共振,助力各类市场主体摆脱疫情和内外部环境压力的挑战冲击。二是引导金融资源汇聚配置。为强化疫情期间金融信贷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金融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为实体经济营造宽松、便利融资环境,市政府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家银行将为郑州市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专项授信规模,助力企业复工达产,并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三是推出政策落地支持举措。在落实好国家、省金融支持政策的同时,出台我市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金融政策措施,重点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在疫情期间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减半收取担保费、融资租赁公司减收不超过6个月的租金利息等创新措施。联合市发改委出台信用信息应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举措,从“信易贷”平台建设、信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加强企业债券融资等方面,推出10项举措。联合市财政局建立社保资金存放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

  第二,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多措并举构建基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智能化信用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配套信用风险防控体系,解决银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衔接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促进金融资源得到合理、集约、高效使用。一是搭建多元化银企对接平台。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发布机制。主要是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不同行业类型企业贷款融资需求信息,适时向驻郑金融机构批量发布,鼓励各银行机构主动对接服务。截至目前,已发布超过1500多家企业贷款融资需求,驻郑银行已为其中657家企业累计授信及发放贷款257.8亿元,其中为434家科技类企业累计授信及发放贷款48.13亿元;探索建立主办银行工作机制。主要是对全市532家规模以上工业和重点服务业企业逐一确定主办银行,推动企业融资能力和银企互信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金融政策产品网络直播宣传活动。主要是安排18家银行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推介宣传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产品,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组织两万余家企业观看。设计建设市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主要是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依托我市正在建设的城市大脑工程,搭建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地方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平台。二是创新政银担风险共担信贷融资模式。推动“外贸贷”、“郑科贷”等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风险共担信贷融资模式,引导银行愿贷、敢贷、主动贷。截至目前,“郑科贷”已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金额2.34亿元;“外贸贷”平台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三是推广“银税互动”合作平台融资模式。鼓励驻郑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税务系统进行数据直连,根据企业纳税信息发放信用贷款。截至目前,“银税互动”为小微企业放贷余额73.96亿元,同比多增36.92亿元,放贷户数14486户。

第三,深化金融扶贫和县域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一是持续巩固金融扶贫成效。应对疫情对脱贫攻坚战的影响,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巩固提升“卢氏模式”四个体系建设成果,加大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增强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愿贷、尽贷,持续释放金融扶贫政策红利。截至8月底,全市历年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3.01亿元,惠及贫困群众5257户。全市历年累计投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5860万元,带动贫困户651户。二是推进县域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为解决县域、农村地区金融覆盖和服务不到位问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我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普惠金融复制推广”工作任务要求,学习借鉴兰考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一平台四体系”模式,加强普惠金融推广工作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着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普惠金融支撑保障体系质效,实现金融服务的“一网通达”“触手可及”,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第四,加快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步伐。紧抓国家资本市场改革政策陆续落地实施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千企展翼”行动计划,落实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制度,重点在培育、帮扶、协调上下功夫。疫情期间靠前落实奖补政策,为527家上市挂牌企业提前发放奖补资金5920万元;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原则,协调省人行、银保监局为多家拟上市企业解决出具相关证明、不动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及时有效提供快捷便利的政务服务。年初以来,新增4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25.8亿元,新三板精选层1家。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及挂牌公司累计达3260家,其中境内外上市公司49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78家,新增资本市场融资477亿元。  

第五,加强地方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是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面对疫情影响下金融风险易发高发态势,我市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紧盯各类风险隐患,稳妥处置、精准拆弹,重点企业存量风险有序化解,非法集资风险防范处置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初步遏制,上市公司债务化解扎实推进,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金融风险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安全稳定得到了有效维护。

下一步,我市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着力推进金融服务“增量、降价、提质、扩面”,保住市场主体,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是认真落实金融惠企政策。配合驻豫金融管理部门推动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等各项金融政策工具落地落实落细。引导驻郑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强化考核激励等政策,鼓励主动挖掘小微企业需求,加大对首贷户的信贷投放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难题。二是分类施策强化金融支持。针对大中型企业,积极开展综合金融服务,深化实施主办银行制度,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系列活动;针对优质企业上市及融资需求,持续推进“千企展翼”行动计划,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后备企业培育,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针对普惠小微企业,坚持多措并举、增量扩面,支持驻郑金融机构多形式开展高效银企对接,持续提高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便利度及可得性。三是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我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平台服务有效性,提升中小微企业线上纯信用贷款可获得性。四是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综合运用信用失信惩戒机制,增强企业信用合同契约精神,营造良好信用法制环境,持续优化安全高效金融生态,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切实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着力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党政机关网站标识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
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