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黄河打硪号子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劳动形象的自我写照,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流传在中牟县北部沿黄地区,狼城岗镇、雁鸣湖乡和万滩镇。
“硪”是砸实地基的一种劳动工具,原来主要用于盖房时夯实墙基,后扩展于构筑堤防。每盘硪由10人操作。打硪号子是为了统一步调,鼓舞干劲,宣泄情感而唱的民间歌谣,据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年)乾隆皇帝降旨命大学士刘统勋,协办大学士兆惠驰驿于黄河施工处(即今中牟县杨桥堤口)治理黄河,构筑堤防。他们以工代赈,动员民工上河堤打硪,打硪活动遂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时期时,黄河复堤,曾上了120盘硪,绵绵数里。夯打起来,号声、硪声混成一片,场面极为壮观。
《打硪号子》目前搜集了14首,分别是《老号》《下路窜》《二八号》《宣圈号》《小桩号》《把门号》《小窜号》《弯号》《江南号》《钉缸号》《抓号》《闷响》《对花》《大窜号》。这些打硪号子一般都不长,多以语助词为主,内容比较简单,曲调也不复杂,音域不宽,一般不超过十度。在调式上基本为民族五声调式,较多为宫调式、徵调式,具有清新、明亮、有力的大调色彩;也有的采用商调式和羽调式,优美柔和,富有浓厚的小调特征。为显示民族民间风格特色,旋律中还常用六度、八度,甚至十度的大跳。打硪号子为集体齐唱,随打硪的劳动节奏,速度基本无变化,较缓慢。而倚音、颤音和下滑音的使用,使其民歌风味更加浓厚。《打硪号子》旋律朴实,反映了黄河儿女在劳动生活中坚毅,粗犷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