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标、招商、招人是营商服务三项重要内容。去年以来,新郑市围绕招标不排外、招商重服务、招人留住心,瞄准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发展目标,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转作风、提效能、强法制,努力提升营商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感、幸福感、获得感,力争实现新郑营商环境从“全省领先”到“国内一流”的跨越。
招标不排外
几天前的暴雨,省会郑州多处受灾,而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招投标系统未受影响,各类项目招投标从未中断。这不仅得益于新郑市去年疫情期间率先实现的“不见面”开标大厅等创新,更是新郑市建设全国一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效之一。
参与过新郑投标的企业都知道,使用“新郑招投标”手机APP,投标登记、标书下载、开标日程、保证金退款查询等业务都可在手机上办理。之前现场办理,至少要一两天,如今用只需“划拉”手机,半小时搞定。
新郑是我省首个建立招投标移动客户端的县市。新郑招投标APP早在2018年就成功上线。公共资源年交易额率先突破200亿元,率先实行审批“一口受理”,率先采用政府采购全流程标准化手册,率先网购式评价招标代理机构,率先探索政府采购异地评标……
杜绝地方保护,做到招标“不排外”,新郑市将以往企业注册进入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审核制改为登记制。企业无论本地外地,参与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无需到现场,不受时空限制,只需自行将企业有关资料上传交易中心会员系统,即可完成登记,接受同行和社会各界监督。目前,已有国内外四千多家企业进入成为新郑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参与新郑项目建设的企业“朋友圈”还在扩大。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政府电子采购评估报告中,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操作内容写入报告,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参考。据悉,这是世行首次评估中国中西部地区县级市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
招商重服务
为服务招商项目,新郑将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环节分为“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主体施工”两个阶段分别发放施工许可证,打破整个工程整体申办的束缚,预计可为工程节省工期 90 天,助力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
为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成立新郑市企业纾困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将100个重点企业建立名录库,对重点企业实施主办银行制度,积极开展“税易贷”“轩辕E贷”等活动,新增贷款业务1454笔,各项贷款余额650亿元,总量均居全省县市第一,上半年累计减税降费8094.53万元。
新郑还对全市537家中小微企业实施专人服务,努力当好企业“四大员”,即政策宣传员、问题联络员、跟踪协调员、监督服务员,大幅提升企业服务质量。聘请30名监督员持“新郑市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证”开展监督工作。
为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新郑市推动“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实现“郑好办”线上660多个全程网办便民事项,完成302项“掌上办”事项,梳理出跨部门企业群众眼中“一件事”事项58个,其中“退休一件事”入选河南省特色服务事项。
同时,新郑市还推出了综合受理“一窗办”,从“一人一窗办一类事”的传统模式向“无差别受理”的全科模式转变,将30个部门窗口压缩为4个综合窗口,形成窗口“无差别”受理,实现企业群众到现场办理事项“进一扇门、上一张网、跑一个窗”。
截至目前,新郑拥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仅2021年以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381家,稳居全省各县市第一。
招才留住心
人才流入,是评价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去年以来,新郑市不断推出“招才留心”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为新郑的经济发展选拔各类优秀人才。
在新郑新区黄金地段,新郑市政府出资租赁100套人才公寓,装修精良,卫浴家具设施齐全。前不久,首批引入新郑的人才免费拎包入住,除水电物业费之外,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新郑市还从2018年起,为青年人才首次购房共发放补贴762万元,受益者合计152人。并计划推出“故里英才卡”,从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服务、落户安置、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从细微之处感受城市的温度。
新郑市辖区拥有24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师生近30万人,是全省高校数量最多的县市。为用好高校人才资源,新郑建立校地人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举办“科技赋能经济、校地共谋发展”高峰论坛,签订高校合作共建、轨道交通5G网络平台等多项合作协议。目前,该市23家企业与国内39所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形成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人才工作优势。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人才“留心”的关键,近年来,新郑市开展青年人才创业交流活动56次,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28次。通过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简化办事流程、畅通贷款渠道,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意愿的人才创业,目前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5笔7050万元。新郑市还组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现代物流等主导企业与学校开展接洽,定向招收大学毕业生。近三年来,已有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在新郑就业或创业。
同时,实施“故里英才引进计划”。从去年开始,在基层编制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计划每年拿出100名事业编用来招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去年10月,新郑市政府发布招贤令,引来六千多名海内外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报名,近1500名毕业生参加面试,近百名优秀毕业生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