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近日,市司法局制定了服务“万人助万企”十项措施:
一、完善涉企立法工作机制。深入推行“1543”政府立法工作机制,紧扣市委“两化五强”发展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九项重点任务,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优先安排涉及法治化营商环境、涉及服务企业发展的法规规章立法工作。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和工商联意见,并建立健全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立法质效。
二、开展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认真贯彻落实《郑州市2021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围绕“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和新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实施等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行政处罚法》实施、歧视性和不公平市场待遇政策等组织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营造法治统一、政令畅通的法治环境。
三、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加强行政指导,积极运用信息引导、指导、劝告、提醒、建议等非强制方式,服务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开展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防控,完善落实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推进行政调解,依法调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纠纷。
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狠抓“三项制度”落实,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完善执法信息公开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开展行政执法卷宗评查、行政执法绩效评价,推动行政执法队伍依法履职。强化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未获得行政执法证的不得执法。加大对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水利、消防等重点部门行政执法情况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受理行政执法案件的投诉、举报,依法查处违法行政、违法执法案件,坚决杜绝行政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五、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把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法治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聚焦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亲企安企的舆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普法宣传,促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企业法治化建设水平。
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紧扣“两快两全”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职能定位,组织好省级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强12348热线平台建设,增加热线坐席,有效提升接听率,满足群众的咨询需求。推动专业化调解委员会进驻公共法律服务大厅,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七、深化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服务。深化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信息化办证流程,落实便民举措。稳妥推进公证改革后续工作,拓展业务领域,强化质量监管,优化公证员队伍梯队结构,提升公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司法鉴定机构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定期开展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超范围鉴定、金钱鉴定、人情鉴定、虚假鉴定”等行为,不断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
八、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针对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事项,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动形成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预期明确、各负其责、信用监管的治理模式,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
九、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能。进一步细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全面认领、梳理权责清单,对每个审批事项全部录入,减少材料要求,减少群众跑动次数,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实现线上受理线下受理深度融合,做到群众办事“一次告知、一次受理、一次办结”。
十、发挥好律师服务企业职能优势。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部署安排,稳步推进城区律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法律服务市场。完善律师工作机制,推进律师行业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律师队伍,加快提升郑州律师行业整体水平和发展层次,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建立合理引导机制,降低法律服务成本,在不改变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并存模式的前提下,对实行市场调节的律师服务收费进行合理引导。加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工作,推进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常态化、制度化,帮助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