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郑州市中原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回应企业、群众所需所盼,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能力,把“便民惠企”落在实处。
一、软硬环境双提升,服务能力上台阶
一是建强阵地,优化政务服务“硬环境”。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服务模式。设置商事登记、税务、公积金、社保医保、公安车驾管、社会事物6个专区,取代原来的“部门摆摊”,实现只进“一家门”、办理“多家事”。改革后,1343件事项进驻大厅,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网上可办实现“四个100%”,办事总时限压减89%,业务量提升48%,效率提升30%。二是优化流程,提升政务服务“软环境”。依托市政务服务四级联动系统,结合智慧中原项目,升级建设区“一件事一次办”系统平台,压时限、减环节、精要件、优流程,扩大“最多跑一次”“办事不求人”服务成效。企业开办50个“一件事”上线运行,开办环节由6个减到3个,最快1小时内拿证,办理时间压减65%;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行全流程在线办理,减事项、减材料、减审批时限,推行告知承诺,将12类审批事项全流程时限压减到不超过61个工作日(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仓储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5.5个工作日)。梳理完成100个高频事项,推动300个高频事项上线“郑好办”。三是改进作风,提高政务服务“满意度”。打造“小原帮办”品牌,叫响“小原帮办,说办就办”口号,组建“小原帮办”团队,向群众推送150个“小原帮办”短视频、发放“一件事”明白卡。将“小原帮办”下沉两级,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站)“小原帮办”服务全覆盖。推行“提前了解群众需求、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解决前置问题”等举措,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降低行政审批中的补办、退办率,提高“一次通过率”,行政审批办结率、提前办结率分别达100%、96%,政务服务好评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省市前列。
二、“跨省通办”新模式,“互联网+”新速度
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赋能,主动与青岛市市南区、常州市钟楼区对接业务,梳理22个事项,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设立跨省通办专窗,采取点对点、网络视频、资料邮寄等方式,提供联办事项咨询、收件、审查、结果送达服务,全程实现“零排队、不见面”,网上“秒批”“即办”。
三、暖心服务再改进,当好群众“贴心人”
为满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需求,推出一系列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一是配备专员。在老年服务专区配备“小原帮办”老年服务专员,发放办事指南,为老年人讲解常见的诈骗种类手段、预防措施。二是上门服务。完善预约上门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梳理36项办事高频事项,定期组织绿城通公司、社保、医保等单位上门开展“敬老助老政务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帮助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办理优待证、社保卡、就医转诊转院、残疾人证、老年等,广受好评。三是“免申即享”。加强数据平台实时对接,确定次月符合申办条件的高龄老人,主动上门办理相关事项,实现“免申即享”。四是秒查“双码”。在全省率先推出老年人刷身份证即出健康码、行程码,查验过程不超3秒,解决老年人无法出示“健康码”难题。
四、疫情防控不松懈,精准服务“不断档”
一是精准发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及时高效完成省市下发重点人员数据排查任务,做好近900万人次核酸检测技术保障工作,实现数据推送、点位保障零失误。研发核酸检测提醒系统,提高管控人员核酸检测精准度。二是适时优化,防控期间服务不停办。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网上办、预约办、邮寄办、帮办代办”综合便民服务,典型做法被全省推广。三是精心准备,保障扎堆事项快速办。积极应对2月22日新人婚姻登记高峰,提前筹备,畅通预约渠道、增派人员,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理速度,当日办理结婚登记229对。四是回应期盼,“周末不打烊”。持续提供“周末不打烊”服务,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车驾管、绿城通等高频事项,2021年周末共接受企业、群众咨询2298人次,办件59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