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牟新区以“信用为核心纽带”,打破政务服务传统壁垒,构建起“全周期管理+多场景应用”的创新体系,围绕“降本、提效、惠民、优治”开展社会信用体系现代化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务服务升级新路径。
一、事前筑基:以“信用承诺”享“审批便利”
紧盯“信用+效率”双提升核心目标,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针对企业因客观因素导致无法及时补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材料的情况,自然资源局大胆创新,结合信用承诺、容缺受理等相关文件要求,以“信用承诺+限期践诺+协同监管”方式为企业保驾护航。某企业在项目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只取得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未取得土地不动产证,且无法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截止时限前补上。经由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双方沟通确认,由建设单位作出信用承诺,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取得土地不动产证,并由住建局与自然资源局协同监管。在解决方案确定后,单位工作人员迅速进行相关审批,对该项目发放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也履行其信用承诺的事项,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取得了该两宗地的土地不动产证书。容缺受理政策的成功与实施,是信用承诺、履约践诺的良好呈现,充分利用时间空档,节省手续办理时间,加快项目进度,为构建政企互信互助的良好营商环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二、事中提效:以“精准监管”优“资源配置”
事中监管是保障政务服务规范运行、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中牟新区积极探索“科学分级—精准监管—专项整改”新路径。加强信用信息与共建部门共享共用,对市场主体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为信用监管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其中,中牟新区应急管理局灵活运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将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加大检查频次、实施联合惩戒等措施,倒逼企业整改失信行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在2025年监督检查过程中,某公司因连续两次存在事故隐患较多的问题,被列入重点监管对象,纳入“双随机、一公开”高频抽查库,检查频次由原来每年1次提升至每季度1次,实施了专项突击检查。同时,应急管理局联合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其开展“信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核查历史问题整改情况,在网站进行公示检查结果,持续提升社会监督效能。“科学分级-精准监管-专项整改”事中监管新路径,以信用为核心纽带,打破了传统监管“大水漫灌”的局限,实现了对市场主体的精细化监管和专项整治,是信用赋能社会治理的典型实践,是未来政务服务规范运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三、事后闭环:以“奖惩修复”显“信用温度”
事后管理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收尾工程”,更是推动失信主体纠错、营造公平环境的关键。中牟新区构建“奖惩并行、修复同步”的事后管理闭环,一方面对守信主体,在项目审批、民生服务中给予“绿色通道”,中牟新区文广旅体局为信用良好企业创新开展容缺受理、预约及延时等服务,以做好企业的“贴心服务员”为最终目标,切实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另一方面针对高风险失信主体,实行“惩修并重”策略,加大检查力度,同时全方位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签订《信用承诺书》,要求其限期按要求完成整改,整改达标后,申请信用修复,并逐步降低监管频次。既有效震慑失信行为,又为企业提供纠错渠道,构筑良性修复循环,避免“一失到底”,彰显了信用赋能社会治理的实效。
四、场景拓维:以“信用价值”连“惠企便民”
持续推动信用从“监管工具”向“服务载体”转变,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参与”的“信易+”联动体系,覆盖多类生活场景,实现“信用有价”。已通过“郑好办”APP上线“信易游”、“信易观影”、“信易医”等11类特色应用场景。在信易游方面,遵照“应入尽入,深度发掘”原则,深化信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已上线郑州海昌海洋公园、郑州绿博园、只有河南、电影小镇、方特等新区所有A级景区,信用优秀市民,最高可享受半价优惠政策;在信易观影方面,信用良好市民在新区各大影院可享受半价观影或全场25元通看等优惠政策,切实提升群众的生活便利度与获得感,真正实现“信用有价、守信受益”。
信用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标尺”,更是政务服务升级的“金钥匙”,通过全周期管理打通服务链条,以场景应用释放信用价值,最终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为信用赋能政务服务提供“中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