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2004年成立的金岱产业集聚区,处在郑州市“中优”“南动”“外联”布局的重要连接点,原规划面积11.42平方公里。园区发展伊始,原主导产业为“彩印包装、仓储物流与家具制造”,业态低端,经营粗放,土地性质基本为普通工业用地,权属关系复杂。2015年4月3日,由于“规上工业增加值”未达到省级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省政府将园区调整为市级专业园区。摘牌降级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园区多年来奋发图强,坚持不断优机制、强保障、补短板、增优势,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积极创建省级经开区。积极响应国务院、省政府提出的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转型升级、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号召,2018年8月16日通过市政府向省政府行文申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政文〔2018〕144号)。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11月25日省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上顺利通过,获批规划面积11.45平方公里,命名为河南省管城经济开发区。同年园区5.3平方公里核心范围被列为全市32个重点核心板块之一,建设“金岱科创城”。
高标规划设计。牢固树立“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长城企业战略咨询所等国内一流咨询设计单位进行城市设计和产业规划研究。开发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顺利完成编制和报批程序,未来将重点布局“智能建筑”和“数字科技”两大主导产业。
强力推进土地整理。2018年10月,按照市政府大围合区域市场外迁要求,园区攻坚克难,完成了17家市场的外迁,整理出2235亩土地资源。2020年8月,市政府批准园区作为全市做地和存量工业用地收回“双试点”。区政府与郑州地产集团合作成立平台公司作为做地主体,全力推动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已通过股权收购、国有土地征收等方式收储、盘活土地资源833亩,为下步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
坚持“项目为王”。扎实落实省委“三个一批”工作部署,全力推进金岱智慧产业园、智能建筑科技产业园、金岱数字创新园3个“园中园”,同步续建总投资达32.15亿元的河南光谷产业园等9个项目,加快中铁七局五公司、中铁建设、中铁建工、腾飞集团等12家企业入驻。集聚区企业总数已达6084家,四上企业达59家,拥有全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院士站1个,专利577项,明星企业包括世界单厂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条件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500强企业——福耀集团投资建设的郑州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中国中药50强河南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等。
全面提升基础承载能力。新改建“九横三纵”交通路网,加快实施5G智能园区建设工程、五条道路改造等12个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建设商城佳苑人才公寓、金岱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配套。谋划建设“两环三谷多廊道”生态体系,绿化总面积达46.39万平方米,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绿”的生态体系。
2021年,管城经开区全区生产总值达62.25亿元,增速8.6%,二、三产业增加值达32.16亿元,增速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69亿元,增速13.2%,税收完成26.08亿元,增速3.7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9.38亿元,增速10.6%。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基础愈发稳固,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已充分发挥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作用,已成为我区创新创业的主平台、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